在皇太极统治时期,朝廷的重要部门如六部和都察院都由皇室宗亲把持。这种安排让早朝变得像家族聚会一样自然,皇帝与大臣们的交流十分顺畅。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顺治朝初期。不过,顺治帝亲政后发现这些皇亲国戚心思太多,于是着手改革。他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提升内院(后来演变为内阁)的职权。改革前,各部大臣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搭档网,听完指示后自行处理政务。顺治帝改变了这个流程,规定所有奏章必须先送交内院汇总,由内阁大学士拟定处理意见,再呈请皇帝裁决。
早朝原本是皇帝接见各部大臣、听取汇报的必要场合。但改革之后,大臣们当面上奏的重要性大大降低。皇帝只需召见内阁大学士商议即可搭档网,这确实省去了不少麻烦。因此到了顺治后期,有人提议减少早朝次数,皇帝也采纳了部分建议。到了康熙朝,这项制度被调整得更加灵活。康熙帝虽然没有正式废除大朝制度,但不再去太和殿上朝,而是改在乾清门举行规模较小的听政会议。后来这个日常政务会议又移到了养心殿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时的听政与之前的召见性质已经不同。
展开剩余61%弄清楚了听政的含义搭档网,我们就能理解清代皇帝日常理政时其实不需要面对太多人。不过皇帝确实会根据对象选择语言:对懂满语的大臣说满语,对不懂的则用汉语。有人说雍正帝只会用满语骂人,这种说法很不准确。且不说雍正本人,当时很多大臣的满文水平都很高,包括汉八旗的官员,比如年羹尧。我见过年羹尧的满文奏折,不仅文笔流畅,而且篇幅都很长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《年羹尧奏摺专辑》,里面大部分都是满文奏折。至于雍正帝的满文更是出神入化,笔走龙蛇的风格让后世研究者看得头疼不已......
总体来看,满语的使用范围确实在逐渐缩小,但清朝皇帝始终坚持国语骑射的传统,某些正式场合必须使用满语。语言学家瀛生在《满语杂识》中提到,他的高祖曾在道光末年亲眼目睹道光皇帝训斥一个发音不准的侍卫,可见直到那时,御前奏事仍要根据对象选择语言,而且对发音要求严格。
最新研究显示,即便到了清末,满语在档案记录、君臣对答和外交场合仍有使用。比如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时,就有使用满语主持仪式的记载。哈佛燕京学社公布的《中俄咸丰十一年条约档》更明确指出条约解释以满文版本为准,这个细节以往中国史学界很少提及。
清朝皇帝中满语最差的就是溥仪了,这主要是时局使然——他还没成年就退位了,没接受过系统的满语教育。所以评价其他皇帝时,不能拿他作标准。总之,虽然满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,但在正式场合仍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御前奏事时使用哪种语言,完全取决于大臣的身份和奏事内容。
嘉庆、道光年间是个转折点。此前以满语为主,之后汉语渐成主流。乾隆皇帝虽然汉学造诣深厚,但仍采取措施防止满人过度汉化。在北京和东北,满语保留较多,而各地驻防的满人因生活在汉人中间,很早就改说汉语了。到慈禧执政时,无论京城还是地方,满人基本都说汉语。慈禧本人满语就很差,但光绪帝的满语相当流利,溥仪则连字母都没认全。光绪末年,张之洞推行普通话统一运动,提出中国民间各操土音,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语,自此官方语言完全被汉语取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凯狮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